營口:向著現代化沿海經濟強市目標 百年港城再出發

國慶節假期,遼河老街游客絡繹不絕,品讀營口,這里成了首選打卡地。

曾經,大遼河岸畔桅帆林立,遼河老街商貿、倉儲、金融場店鱗次櫛比,前碼頭后街市,催生出營口這座百年港城。城與港無縫銜接,渾然天成,繁盛一時,孕育了城市開放包容的性格和外向、合作的思維。

向海發展是百年港城的歷史性抉擇。從遼河老街順河沿海南行50公里,鲅魚圈因現代化海港而生,大港口、大工業,物流、人流、資金流、信息流在這里匯聚。

賡續文脈,打造遼河文化產業帶;擴大開放,推動港產城融合發展。“‘十四五’時期東北全面振興要有新突破”,站在歷史節點和開放前沿,不負省委、省政府以及營口人民的厚望,剛剛閉幕的營口市第十三次黨代會完整、準確、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確立了建設現代化沿海經濟強市的目標,繪就百年港城全面振興高質量發展新藍圖。

留根鑄魂 打造遼河文化產業帶

“遼河渡口”“遼河老街”“遼濱公園”“遼河冰箱”“遼河期刊”,扎根記憶之中、融入血脈之內,“遼河”已經超越它的地理意義,成為營口文化的源代碼。

營口造紙廠依托大遼河充足水源和大遼河三角洲廣袤蘆葦田興建,已有80多年歷史,至今仍在生產手工宣紙。它見證了營口近現代工業化歷程,堪稱“半部營口工業史”。營口造紙廠現存的四座廠房、部分蒸煮鍋、凸版紙機等被列入國家工業遺產,國家發改委公布的《推動老工業城市工業遺產保護利用實施方案》定位工業遺產為“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典型代表”。

“翻紅”工業遺存,變工業“銹帶”為文化“秀帶”,保護修復、活化利用工業遺存,是打造遼河文化產業帶的應有之義。營口造紙廠是大遼河流入營口城區的起點,沿河入海,從造紙廠到遼河渡口,遍布工業遺存、營口老港、歷史建筑,成為營口深挖遼河文化內涵、講好遼河故事,傳承精神血脈的寶貴載體。

發展遼河文化產業,把文脈接續到現代化沿海經濟強市建設上來,提升“顏值”“氣質”,讓“文質彬彬”成為創建全國文明城市的內涵。著力引進一批展現河海風情要素的文化旅游和高端商貿項目,建設一批具有鮮明城市印記的地標性建筑,打出河海營口特色名片。同時,注重涵養大遼河生態,狠抓流域治理,恢復濕地;協同做好遼河國家公園建設,讓河海文化融入城市發展。

從遼河文化產業帶出發,營口做好河海大文章,構建城鄉協調發展新格局,為高質量發展提供支撐:北部城區以大遼河為依托,以站前、西市兩區為核心,加快大石橋市、老邊區一體化,打造遼河文化產業帶,推動內涵式發展,加快形成新的增長極。南部城區以港口為支撐,以鲅魚圈為核心,加快蓋州市、鲅魚圈同城化,推進港產城融合發展,提升城市發展能級。協同推進產業、文化、生態,建設東部山區生態屏障帶,努力讓東部富起來、強起來、跟上來。依托國家級和省級開發區、園區,抓招商、上項目、興產業,建設西部百公里沿海產業帶。

做強產業 推進臨港經濟高質量發展

大遼河西行入海,從入海口到仙人島,綿延著100多公里海岸線。忠旺鋁業、嘉辰集團、鞍鋼鲅魚圈新廠、嘉里糧油、康輝石化……鋼鐵冶金、裝備制造、鎂質材料、精細化工、糧油加工,大工業依港而起、大產業初具規模,撐起百公里沿海產業帶,繪就營口產業版圖底色。

厚植產業基礎、壯大經濟總量的同時,結構偏重、“原字號”主導也制約了產業能級和臨港經濟發展水平。建設現代化沿海經濟強市,必須在做強產業上下功夫。一方面,聚焦提升“原字號”的價值,推進總投資1200億元的延鏈補鏈項目,積極引進培育龍頭企業,招引上下游配套企業,把產業鏈拉長、抻直、拓寬、增厚,推動產業向價值鏈中高端發展。另一方面,大力發展港前物流貿易、文化旅游等現代服務業,改造升級“老字號”,培育壯大高端裝備制造、新能源、新材料等“新字號”,做精汽保、樂器、海蜇深加工三大特色產業,積極培育海洋經濟,扎實推進農業現代化,加快構建現代產業體系。

大港口、大工業催生大物流。營口抓住港口型物流樞紐、骨干冷鏈物流基地兩個國家級試點建設機遇,吸引國內商品交易所在營口設立期貨交割倉庫,建立物流服務和大宗商品交易平臺,吸引更多企業在營口注冊、生產、交易、納稅。

明確產業發展方向的同時,營口市第十三次黨代會提出未來五年產業發展能級的努力目標:打造3000億層級的現代化臨港產業,數字經濟占比突破50%,精細化工、鎂制品產業躍升到500億層級,鋼鐵、生物降解材料及制品進入千億級產業序列,物流貿易企業營業收入和稅收實現翻兩番、物流業地區生產總值占比突破10%,海洋經濟總量突破800億元。

強化數字化新基建,助力產業數字化場景資源開放,用數字經濟賦能產業轉型升級。30個智能制造和100個技改項目正加快推進,上“云”企業突破1000家;4個工業互聯網標識解析綜合二級節點獲批建設,新建5G基站2000個,培育“5G+工業互聯網”試點示范工廠20家。嚴把準入關,從源頭上遏制“兩高”項目,依法依規倒逼落后產能、過剩產能加速退出,積極推進高耗能企業轉型升級。

融合發展 做足沿海開放大文章

百公里沿海產業帶,宛如向海力挽的長弓,張力十足,蓄勢待發。

河海交融處,是長弓搭箭點、開放新引擎。高新區、自貿片區、保稅區、跨境電子商務綜合實驗區“四區疊加”,制度創新成果層出不窮、國際商品直營倉惠及區域消費者,食品化妝品保稅分裝、保稅維修和維修再制造、冷鏈物流產業雛形初現、生機勃勃。“發揮自貿片區引領作用,提升利用外資規模和質量,實際利用外資年均增長10%,全市進出口額五年累計突破2500億元。”目標催人奮進、切實可行。

高新區、自貿片區、保稅區、產業基地、北海經濟開發區、營口經濟技術開發區(鲅魚圈區)、仙人島經濟開發區等國家級、省級開放平臺沿海展開,發展空間廣闊,土地、能源等要素配置能力強,母城服務配套成熟,港產城融合發展大有可為。

在全省“一圈一帶兩區”發展布局中,營口既是沈陽現代化都市圈的出海口,又是沿海經濟帶的主軸城市。在新發展格局中,營口是東北亞經濟圈、“一帶一路”的重要節點,開放優勢突出,氣場強大。

營口市第十三次黨代會提出,在做大港口、做強產業、做優城市上下功夫,形成以港促產、以產興城的開放發展新格局。

鲅魚圈區、自貿片區、仙人島經濟開發區與營口港建立長效溝通機制,推動30萬噸原油碼頭、中交LNG接收站、疏港鐵路、疏港高速公路建設,提高港口集疏運能力。營口港聯合哈爾濱鐵路局、沈陽鐵路局、紅運集團搭建的多式聯運平臺,推動中歐班列常態化運營,助力營口打造國際海鐵聯運大通道重要樞紐。

城市隨著港口壯大和產業發展而成長,城市成熟度、精氣神、市政民風滋養港口和產業發展。以創建全國文明城市為抓手,營口提升城市管理水平、功能品質、文明程度,讓城市更加井然有序、和諧安定、高效便捷,更具市政民風之美、人文情懷之美、禮德誠信之美。

從大遼河流經營口的起點到營口沿海南端的仙人島,從河海之濱到東部山區,河海新營口走下藍圖、走進時代。懷河之深流,擁海之潮頭,向著現代化沿海經濟強市目標,百年港城再出發。(高漢雷)

關鍵詞: 包容 科技 賦能 轉型
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系我們,我們立刻刪除。
新化月報網報料熱線:886 2395@qq.com

相關文章

你可能會喜歡

最近更新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