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勤勞的汗水 澆灌出豐收的美景

秋陽下,站在錦州市義縣七里河鎮育新村村口,放眼望去,百余棟銀光閃爍的高效種植大棚格外醒目。

大棚內,火紅的辣椒沉甸甸地掛滿枝頭,一派豐收景象;大棚外,平整寬闊的瀝青路上,收貨的車輛一字排開,村民忙著采摘、稱重、打包、裝車,忙碌而有序。

“在村里合作社的技術支持下,我種大棚辣椒,產量大幅增加,市場收購價也不錯,相信今年一定能豐產豐收。”種植大戶李文軍的臉上洋溢著笑容。

“這兩年,村里建成了果蔬高效設施農業示范區,高標準鋼結構大棚不僅堅固氣派,而且全部采用智能化操作系統管控。”育新村黨支部書記肖鳳波說,“和原來的傳統大棚相比,不但節省了人力成本,果蔬品質也大幅提升。”

今年,錦州市依靠“三變”改革銜接鄉村振興,56.4萬名農民變為合作社、企業、家庭農場的股東。受益于“三變”改革,育新村高效大棚種植產業不斷壯大。全村種植小區占地面積近800畝,有高效棚80棟、冷棚20棟,主要種植櫻桃、油桃、草莓、辣椒等果蔬,吸納農村勞動力150余人。

如今,育新村果蔬種植產業越來越紅火,村里不僅建成了果蔬種植專業小區,還成立了果蔬種植合作社。“從種子肥料、育苗管護到后期收割、銷售,合作社為我們農民提供一條龍服務,確保種植戶零風險、穩增收。”李文軍說。

“我們還有秘密武器呢!”肖鳳波告訴記者,今年,育新村招商引來遼寧亞太中商有限公司,并與河南農科院合作,進行新品種種植研究,提升單位耕地產值,增加農民收入。試驗溫室里的新品種番茄,一茬畝產超過萬斤,甜度也非常高。

產業興旺離不開“領頭雁”。今年,錦州市出臺多項政策促進農業農村發展,還實施“領頭雁”工程,目前已有1812名干部到鄉村工作,指導組建合作社554個,引進發展項目343個。今年以來,全市共有3.16億元農村發展類資金、1.64億元村集體資金、2.67億元農民自有資金投入各類經營主體,120余萬名農民整體增收。

家鄉美了,產業壯了,錢包鼓了,農民的獲得感、幸福感持續提升。育新村農民用勤勞的汗水,澆灌出豐收的美景。(高華庚)

關鍵詞: 豐收 美景 汗水 振興
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系我們,我們立刻刪除。
新化月報網報料熱線:886 2395@qq.com

相關文章

你可能會喜歡

最近更新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