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城市接文鎮三家堡村全村人均收入從種植香菇前的每年2000元增長到現在的2萬元

9月14日,天剛亮,海城市接文鎮三家堡村的王洪民便和妻子走出家門,趕往村東頭山腳下的九龍川食用菌生產基地。

露珠在晨光中閃爍,微風送來陣陣清涼,來到自家大棚,王洪民夫妻嫻熟地將成熟的香菇一一摘下。

“按現在的香菇行情,今年這3萬棒菌棒純利潤達到10萬元不成問題。”王洪民高興地對記者說。對他們來說,收獲的不僅僅是香菇,更是家中的好日子。

得益于香菇種植,原本日子過得緊巴的王洪民一家,不僅從破舊的土坯房搬進了寬敞明亮的新磚房,還購置了家用小轎車。

三家堡村地處九龍川省級自然保護區核心區,山多地少,人均耕地不到一畝,曾是海城市出了名的經濟落后村。

“村里原始生態環境未受到任何破壞,又屬高寒地帶,日照時間長,溫差大,空氣中負氧離子高,特別適合種植高品質香菇。”2007年,曾在外經商多年的村黨總支書記王貴環在如何帶領村民致富上動起了腦筋,“經村‘兩委’班子研究決定,把因地制宜引導村民發展香菇產業作為三家堡村未來的發展道路。”

當年春天,王貴環拿出4萬元建起村里第一棟食用菌種植大棚,但4萬元很快“打了水漂”,他沒有灰心,多次趕往省農業技術研究中心向專家請教食用菌種植技術。

第二年,香菇種植獲得大豐收,純利潤達8萬元。這大大增強了王貴環發展香菇種植,帶領村民致富的信心和決心。

就這樣,王貴環投資建起了九龍川香菇種植基地,還成立了九龍川自然保護區服務有限公司和九龍川香菇專業種植合作社,通過“公司+基地+合作社+農戶”的生產經營模式,采取“統一品種、統一栽培形式、統一制棒、統一技術指導、統一銷售、分戶管理”的“五統一分”方式,與村民建立起緊密的利益聯結機制,引導助力村民發展香菇產業。

目前,九龍川香菇種植基地大棚已發展到400棟,村里已有200戶村民參與到香菇種植中。全村人均收入已從種植香菇前的每年2000元,增長到現在的2萬元。

三家堡村依托良好的生態資源優勢,緊跟市場需求,正全力推進食用菌種植從單一的香菇品種,向香菇、平菇、羊肚菌、猴頭菇等多元化種類種植發展,進一步助力村民增收。

今年,三家堡村利用兩棟大棚,開展了平菇品種的試種,效果很好。村民們相信,隨著更多食用菌品種的引進,他們的收入也一定會芝麻開花節節高。(劉家偉)

關鍵詞: 種植 生態 致富 發展
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系我們,我們立刻刪除。
新化月報網報料熱線:886 2395@qq.com

相關文章

你可能會喜歡

最近更新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