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各地都陸續出臺限制用電的相關政策

在7月19日召開的國家發展改革委新聞發布會上,國家發展改革委新聞發言人表示,國家發展改革委會同地方和有關電力企業,從提升各類電源發電保供能力等5方面入手,切實保障電力運行平穩有序。

實際上,自5月開始,全國各地都陸續出臺了限制用電的相關政策。例如江蘇安徽實行尖峰電價政策,廣東企業錯峰輪休,河南、云南、內蒙、浙江、陜西、寧夏等省份也都出臺了限制用電的相關政策。

限制用電的背后,是國內電力供應的緊張。理論上,7月份還不是全年用電最高峰,電力緊缺的原因從何而來呢?

電力緊缺首先來自用電需求的顯著增加。

去年下半年以來全國用電增速保持在10%以上,今年每月的用電量都創下了同期高位,今年6月份用電量已經接近去年8月旺季的水平。

用電量高企的背后,是去年下半年以來出口大幅擴張帶動下的國內制造業生產活動的旺盛,其直接的表現就是國內制造業占用電量的比例自去年7月開始快速增長。原本隨著全球疫苗接種的加快,各國制造業有回暖的趨勢,但Delta變種的出現無疑是讓全球復工復產的進度被大大拖慢。

制造業旺盛的同時,國內也來到了夏季用電高峰時段,且隨著國內生活的正常化,服務業用電也逐漸回暖。即制造業繼續保持旺盛的生產和居民用電的季節性,導致了用電需求屢創新高。

在電力需求旺盛的同時,電力供給增長卻掉了隊。

過去幾年我國雖然積極布局清潔能源投資,例如光伏、風電、水電等可再生能源,但這類清潔能源目前占全國發電量的比例仍舊不高,電力供應的主要來源還是火電。目前國內70%的發電量正是來自于火電,而且相較于清潔能源發電,火電在應對和調整用電高峰方面的作用也無可替代。

而火電的主要原料煤炭卻在用電緊張的時候掉了隊。

煤炭下游需求基本可分為電廠、建材、冶金、化工,其中電廠需求占煤炭總需求的一半左右。今年隨著發電量的節節攀升,對煤炭的需求也快速增長。

但煤炭的供給卻未能如預期般增加。一方面國內3月以來的煤炭產量較去年同期均有所下降,安全檢查和環保測評的限制使得國內供給彈性顯著下降。而在進口方面,和澳洲關系的摩擦也使得煤炭進口量較18-20年下降明顯,煤炭港口庫存處于歷史同期低位。

煤炭供應的不足使得火電供應無法匹配用電量需求歷史性的高位,正是造成當下全國用電緊張和限制用電的主因。

對于大宗商品而言,用電緊張會使得高耗電的電解鋁、硅鐵(9058,110.00,1.23%)、鋼鐵產量受限,各省限產限電政策將首先限制此類企業的生產。

同時,煤炭的緊缺和生產端發電的搶占也會使得煤炭化工產品甲醇(2769,103.00,3.86%)、PTA(5512,78.00,1.44%)、PVC(9175,25.00,0.27%)、尿素等出現原料端的緊張,從而帶來供給的緊缺,產生新的行情。

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系我們,我們立刻刪除。
新化月報網報料熱線:886 2395@qq.com

相關文章

你可能會喜歡

最近更新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