抓好晚稻的田間管理 多措并舉恢復雙季稻生產

農業農村部于今日(8月26日)在農業農村部新聞辦公室舉行新聞發布會,介紹當前糧食市場運行和生產有關情況,并回答記者提問。

以下是發布會文字實錄:

記者:年初國務院常務會明確提出鼓勵有條件的地方恢復雙季稻,請問今年雙季稻的生產形勢怎么樣?在南方嚴重洪澇災害的影響下,能實現恢復的目標嗎?謝謝。

農業農村部種植業管理司司長潘文博:百姓關心糧食,實際上百姓更關心的可能是口糧,雙季稻是最重要的口糧品種。雙季稻占我們國家稻谷的面積三分之一,三碗飯有一碗飯是雙季稻。今年中央著眼于糧食安全,明確提出恢復雙季稻生產,并出臺了一系列恢復雙季稻生產的政策,比如提高了秈稻最低收購價,整合了40多億元中央財政資金,加大對雙季稻主產區的支持力度。各地也高位推動,媒體報道,有的省省委書記、省長親自抓早稻、抓雙季稻,壓實責任,精準指導,有力推動了雙季稻生產。從目前情況看,今年雙季稻恢復的勢頭是明顯的,雙季稻的第一季是早稻,早稻已經豐收到手了,國家統計局已經向社會公布了,早稻總產量達到了546億斤,這546億斤占我們國家整個糧食13000多億斤的比重不大,但是它是比較重要的一季,南方人比較喜歡吃米粉,今年增了20.6億斤。早稻產量構成是兩個因素,一個是面積,一個是單產。面積今年增加了450多萬畝,這是什么概念?是增的,我們早稻面積是6670多萬畝,增了6.8%,更主要是扭轉了連續7年下滑的勢頭,前7年早稻面積一直是在減的,據測算,按照常年單產測算,增加450多萬畝能增產水稻產量30多億斤。第二個概念是單產,實際上今年從春季的早稻育秧、栽插到分蘗,到最后灌漿,一直到7月初,光、溫、水匹配的非常好,早稻長勢一直都是不錯的。天有不測風云,到了7月中旬,湖南、江西遭遇連續的降雨天氣,同時還伴有大風,所以部分早稻灌漿不足,馬上就要收了,倒伏了,后期灌漿不足,同時局部受淹,還絕收了,導致早稻單產下降。但是這個洪澇災害的影響主要集中在江西、湖南這兩個省份的鄱陽湖和洞庭湖湖區排水不暢的局部區域,它的影響是有限的,它沒有逆轉早稻增產的趨勢。我們算了,如果沒有這場嚴重的洪澇災害,早稻實際增加的要比統計公布的20.6億斤增加的還要多。這是第一茬早稻。

雙季稻的第二茬晚稻怎么樣?現在晚稻豐收有基礎,與往年相比,今年晚稻生產最大的特點就是抗災搶插增面積,因為收了早稻種晚稻,受洪澇災害影響,部分地區早稻不能及時騰茬,晚稻栽插就受阻,進度偏慢。各地加大工作力度,搶收搶插,千方百計落實晚稻面積。及時組織搶排積水,做到水退人進,排一塊、插一塊,收一丘、種一丘。有一些區域,晚稻秧田也受影響,沒有秧田怎么辦,這時候我們調劑一些品種,早稻品種晚稻用,就是早翻晚,也稱翻秋,南方人可能比較熟悉這個概念。收了早稻之后能育秧就育秧,不能育秧就直播,首先保證面積。雖然產量比晚稻育秧產量略低一點,但是起碼能保一季。搶農時穩面積,確保晚稻面積落實,而且保證安全成熟。8月中旬,處暑前后,晚稻栽插基本結束了,我們調度了一下,今年晚稻的面積預計增加400多萬畝。400多萬畝是一個什么概念?遏制了連續10年下滑的勢頭,早稻450多萬畝,遏制了7年下滑的勢頭,晚稻增了400多萬畝,遏制了10年下滑的勢頭。還有一個特點,今年南方晚稻栽插后,大家感覺到南方天打開了,雨在北臺了,這時候晴天多、溫度高,利于作物生長。目前晚稻大部分處于分蘗期,長勢總體正常,為奪取豐收打下了比較好的基礎。

下一步,我們將繼續抓好晚稻的田間管理,因為晚稻在整個糧食作物中收的是最晚的,在全國來說最晚的,重點是要搞好肥水管理,防好水稻的“兩遷”害蟲稻飛虱、稻縱卷葉螟。同時晚稻還有一個要防,因為今年有一部分直播的,要防寒露風,寒露風來的時候不能正常起穗,就不能安全成熟。所以,我們相信,只要我們指導落到田,措施落到位,晚稻能夠取得好收成,也能夠圓滿完成恢復雙季稻生產的目標任務。

關鍵詞: 雙季稻生產
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系我們,我們立刻刪除。
新化月報網報料熱線:886 2395@qq.com

相關文章

你可能會喜歡

最近更新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