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融云創供應鏈金融實踐 政府數據開放帶來新機遇

“由于難以從政府部門獲得企業高質量數據,我們只能結合產業互聯網場景,比如與棉花、塑料、布匹這些產業信息平臺合作,提取、加工相關數據,為產業鏈條上的中小企業賦能。”百融云創創始人、CEO張韶峰坦言,該公司創新開發的產業互聯網平臺模式下的小微金融很受認可,已經在多個場景得以復制,但實際做起來仍然會感到有點累。

張韶峰提到的產業互聯網平臺模式下的小微金融,是供應鏈金融的一種形式。其主要邏輯是構建“產業+科技+金融”生態鏈條,銀行端提供優質的金融資源,產業端提供深度的行業數據,作為中間“橋梁”的科技公司負責把整個產業數據實現金融化,打造出一整套完善的風控體系。

百融云創供應鏈金融實踐

小微企業信貸供給不足是國內企業信貸結構的現狀。相較于國內大型企業信貸供給過剩的情況,中國小微群體仍然無法享受到充分的信貸服務。根據世界銀行披露的數據顯示,截至2017年底,中國小微企業融資缺口高達13.3萬億元人民幣。以供應鏈為基礎進行中小微企業的下沉服務已成趨勢。

目前,產業端與資金端訴求存在連接間隙。對于產業端,生產經營需要低成本的資金;作為資金端的金融機構則想要將信貸資金投向更為優質的資產。在“互聯網+產業”背景下,降成本、提效率、降產能、去庫存成為企業發展戰略規劃的重要組成部分,迫切需要金融特有作用,推進供應鏈升級,但目前產業端缺乏金融業務及風控經驗,金融管理工具設計能力不足。對于資金端,銀行原有的金融供給模式單一,功能較弱,政策僵化,跨區域金融服務機制缺失,難以滿足產業鏈發展的需要,且缺乏行業洞察,研發成本較高,難以面向場景進行管理工具的設計與實現等問題,也是當前資金端面臨的重要挑戰。

百融云創創新構建“產業+科技+金融”生態模式,在金融機構和產業互聯網之間搭建起資金資產對接的橋梁。百融云創通過科技從“資產化”、“數據”和“平臺”三個方面賦能連接產業端與資金端,利用產業數據還原小微企業信用,解決小微企業信用評估難的問題,構建新型供應鏈金融風控體系,為小微企業提供全流程的風控解決方案。

在產業場景端,百融云創通過提供科技服務助力基于產業的供應鏈金融,提升整個產業場景的服務價值,促進垂直整合。在金融機構端,百融云創依靠平臺優勢,服務金融機構,通過科技實現數據賦能、資產化賦能、平臺賦能。在確保真實性和透明度的前提下,將天然存在小額、分散特征的普惠金融人群信貸資產推薦給銀行,通過搭建銀行與長尾人群的通道,可以有效促進低成本的銀行資金流向普惠金融關注的小微企業及企業主并降低其融資成本。

百融云創小微金融負責人表示,“產業+科技+金融”模式能夠打破“數據孤島”,讓不同體系中數據的沉睡價值被喚醒,有效解決了普惠金融人群因結構性數據缺乏或不足而風控難度高的問題,從而獲得“1+1+1>3”的效果。

百融云創聯手快塑網、中信銀行共同打造的“中信塑貸”即是這一模式的落地典型產品。在這個合作過程中,百融云創對應用場景數據進行了提取、翻譯,支持銀行高效地進行目標客群選擇、資產選取標準確定等工作。同時,百融云創還提供企業身份認證、企業交易真實性認證等服務,支持銀行提前鎖定貸款額度,優化客戶體驗,以及確定貸款用途。“中信塑貸”的推出,突破了原有塑化行業內融資難、成本高、服務落后等制約企業發展的瓶頸,以訂單為依據進行信用資金支持,助力快塑網平臺更好地服務其優質客戶。

經過多年實踐,百融云創構建的“產業+科技+金融”模式,已經在紡織、快消、鋼鐵、塑化、物流、三農等產業實現合作,開發了15大行業的頭部產業互聯網平臺,挖掘出約8000億信貸規模的優質場景。日前,這一創新入選為工信部2020年大數據產業發展試點示范項目。

普遍存在信息孤島問題

近年來,供應鏈金融的發展為批量解決中小微企業融資問題提供了新思路。百融云創作為先行者,積極參與供應鏈金融實踐,取得了不少的創新成果和實踐經驗。但是,在實際落地過程中并不是很順暢,由信息孤島產生的“信用”問題普遍存在且頗為棘手,誠如張韶峰提到的“實際做起來感到累”。

張韶峰表示,因為從相關部門和企業獲取數據存在門檻,只能針對不同的場景逐個開發相應的產品,相對來說效率就會打折扣。如果有更為全面、權威的數據,類似百融云創這樣的金融科技企業無疑將能夠更為高效地服務更多企業。

這一現象普遍存在。在供應鏈各個環節中都不同程度地存在著數據鴻溝或者信息孤島,有一些政府部門掌握很有價值數據,但是出于種種原因,共享沒有到位;有一些核心企業也掌握核心數據,因為擔心怕泄密,影響競爭優勢發揮等,也不愿意拿出來分享。

依托云計算、大數據、人工智能、5G等技術的應用,供應鏈金融從數據的采集、挖掘、傳輸到分析都有效提高了效率,降低了成本。但是信息孤島的問題,使得新技術不能夠充分發揮作用,阻礙了創新的進一步延伸。

在供應鏈金融蓬勃發展的背后,依然面臨授信方式局限、融資方式僵化、產業鏈信息孤島三大核心挑戰。全國征信系統尚待完善,中小微企業與銀行之間的信息不完全對稱。由于中小企業時常出現管理規范程度不高、沒有合適的抵押物做擔保等問題,銀行往往無法對它們直接授信。除了尋求供應鏈上核心企業的配合之外,銀行等金融機構通常只能觸達至一級供應商和經銷商,無法觸達二三等多級供應商和經銷商,導致無法完全滿足整條供應鏈中大量的中小微企業的融資需求。僵化而有局限的授信方式,使得中小微企業需要付出高昂的融資成本。

自2017年國辦84號文發布之后,國內供應鏈金融行業正式迎來高速發展期,隨后從國家到地方陸續發布積極政策,鼓勵供應鏈金融發展。一時間,供應鏈金融被給予厚望,為真正突破中小微企業融資困境提供了可行性路徑。尤其在疫情期間,供應鏈金融的優勢再次凸顯,很多企業意識到線上化與數字化的重要性,供應鏈金融的積極影響進一步得到強化。如何真正打破信息孤島,讓供應鏈金融煥發生機與活力,成為亟待解決的問題。

政府數據開放帶來的機遇

4月9日,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關于構建更加完善的要素市場化配置體制機制的意見》(下稱“意見”),將數據與土地、勞動力、資本、技術等傳統生產要素,一同納入到此次要素市場化改革之中。《意見》提出,推進政府數據開放共享,提升社會數據資源價值,加強數據資源整合和安全保護。

數據要素市場化新規的出臺,為破局供應鏈金融打破信息孤島提供了基礎,有望使各類數據形成合力產生巨大的金融價值。“對數據、信息依賴程度越高,線上化程度更高的領域,肯定是首先受到影響和受益的領域。如互聯網、IT信息技術和金融等。”張韶峰表示。在他看來,“不敢開”是目前情況下制約數據市場化的重要因素。

專家表示,其實風險防范還是在于市場,然而市場卻沒被很好地激發。政府建立數據庫的價值就在于應用,應用價值的大小在于貢獻服務的范圍大小。而“一刀切”的風險防范,導致政府建得轟轟烈烈的數據庫,沒能夠更好地發揮它的效用。

業內人士認為,要對市場化征信機構等金融服務平臺開放共享數據。據中國供應鏈戰略管理研究中心等機構發布的《疫情下企業融資與供應鏈金融調研報告》(以下簡稱為“報告”)顯示,參與調研的300家融資機構中,有85.8%受調研企業非常希望政府開放公共數據,如海關、稅務、市場監督、工商注冊等,以及其他零散的數據,如司法、輿情等等。

報告還強調,不能把所有責任全部推給金融機構,政府管理部門也要積極發揮功能。供應鏈金融涉及利益主體眾多,任何主體的缺失、或者行為失當,都將導致信貸風險上升,供應鏈金融就會成為難以真正全面實現的“鏡中之花、水中之月”。

專家表示,建議相關部門進一步開放海關、水、電、煤、電信等公共單位的數據信息,加強金融機構與政府各部門之間的信息共享,為緩解銀企信息不對稱問題提供更多的數據支撐。引導核心企業合理開放、共享數據。利用大數據、區塊鏈等技術,整合各類數據信息,構建高效的信息交流平臺。

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系我們,我們立刻刪除。
新化月報網報料熱線:886 2395@qq.com

相關文章

你可能會喜歡

最近更新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