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部門決定延長資管新規至明年年底 資管產品風險呈現收斂態勢

7月31日,人民銀行發布公告稱,會同多部門決定延長《關于規范金融機構資產管理業務的指導意見》(以下簡稱“資管新規”)過渡期至2021年底,同時建立健全激勵約束機制,完善配套政策安排,平穩有序推進資管行業規范發展。

東方金誠金融業務部分析師何小紅認為,監管部門此次將資管新規過渡期延長1年,有助于緩解疫情對金融機構資金端和資產端產生的雙重沖擊,避免存量產品處置對金融機構帶來的壓力,實現老產品向新產品的平穩過渡,有利于金融市場的穩定和發展。

資管產品風險呈現收斂態勢

2018年4月,資管新規正式下發,持續推動資管業務平穩轉型、規范整改。在各方共同努力下,資管亂象得到有效遏制,影子銀行風險顯著收斂,資管業務逐步回歸本源,呈現穩健發展的態勢。

自資管新規發布以來,資管產品的風險呈現收斂態勢。人民銀行調查統計司司長兼新聞發言人阮健弘此前表示,資管產品的風險收斂體現為:一是同業交叉持有的占比持續下降,今年5月末,資管產品的同業資金來源占其全部資金來源的比重為49.8%,比年初下降了1.2個百分點;二是杠桿率回落,資管產品的負債杠桿率平均為107.7%,比年初回落了0.9個百分點;三是凈值型產品占比持續上升,今年5月末,凈值型產品募集資金占全部資管產品募集資金的比重是60.3%,比年初高了4.9個百分點;四是非標準化的債權規模持續減少,今年5月末,資管產品投資的非標準化債權類資產規模同比下降7.6%,比年初多下降1.2個百分點。

另外,資管產品風險得到控制,在服務實體經濟方面也發揮了更積極的作用。央行數據顯示,今年5月末,資管產品的底層資產配置到實體經濟的余額是39.3萬億元,比年初增加了2.2萬億元,占全部資產的43.6%,比年初提高了0.6個百分點。從結構上看,新增的投向實體經濟的底層資產主要是企業債券和股票等標準化的資產。

按照既有工作安排,資管新規過渡期將于2020年底結束。但事實上,臨近資管行業轉型過渡期結束時間,凈值型產品余額僅占60%左右,行業轉型壓力加大。基于對實際情況的考量以及盡可能減少對實體經濟的負面影響,不少專家此前也建議適當延長過渡期。

談及過渡期延長1年的主要考慮,人民銀行有關負責人表示,過渡期安排的初衷是確保資管業務順利轉型,實現老產品向新產品的平穩過渡。將過渡期延長1年,可以鼓勵金融機構“跳起來摘桃子”,在對沖疫情影響的同時,推動金融機構早整改、早轉型。同時,過渡期延長1年,能夠較好統籌存量業務整改和創新業務發展的關系,通過資管業務的轉型升級,帶動存量資產的規范整改。

施行“過渡期適當延長+個案處理”政策安排

為穩妥推進資管業務整改規范工作,人民銀行、銀保監會、證監會、外匯局等會同相關部門,研究提出了“過渡期適當延長+個案處理”的政策安排。

具體來看,監管層充分給予了金融機構自主權,明確延長資管新規過渡期至2021年底,在鎖定2019年底存量資產的基礎上,由金融機構自主調整整改計劃,編制整改資產臺賬,實行清單制管理,過渡期內按季監測實施。

何小紅認為,上述政策安排提高了金融機構整改計劃的自主性,有助于其較好統籌存量業務整改和創新業務發展之間的關系,帶動主動管理能力的提升。

為了鼓勵金融機構早日完成資管新規整改任務,監管部門也給予了相應的“獎優懲劣”激勵措施。“配套支持措施和激勵約束機制的實施,將確保整改工作在過渡期內有序平穩進行,引導資管行業為資本市場提供長期穩定資金支持。”何小紅表示。

值得注意的是,在資管新規全面延期至2021年底的框架下,對于2021年底前仍難以完全整改到位的個別金融機構,允許金融機構說明原因并經金融管理部門同意后,進行個案處理。

在興業研究金融監管高級分析師陳昊看來,這一舉措也考慮了部分機構可能面臨的實際困難,避免“一刀切”。不過,對于這些個案處理的金融機構,其整改監測頻率將由按季實施監測從嚴改為按月實施監測,并實施差異化監管措施。

(記者馬玲)

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系我們,我們立刻刪除。
新化月報網報料熱線:886 2395@qq.com

相關文章

你可能會喜歡

最近更新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