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利保險公司經營范圍將從保險變更為再保險

據(jù)悉,信利保險(中國)(以下簡稱“信利保險”)近日已獲得銀保監(jiān)會批準,將公司經營范圍從保險變更為再保險。待完成相關工商變更后,該公司也將更名為信利再保險(中國)(以下簡稱“信利再(中國)”),徹底告別直保業(yè)務,轉戰(zhàn)再保險市場。信利再(中國)也將成為國內首家外資再保險法人機構。

對于此次變更,信利再保險新興市場負責人及信保業(yè)務首席承保官史德平對媒體表示:“通過此次變更獲批,安盛信利對中國市場的承諾得到了進一步體現(xiàn),同時這也與上海市政府將上海打造成國際再保險中心這一重要決策相契合。”

公開資料顯示,信利保險于2011年3月在上海注冊成立,目前注冊資本金為2.66億元,大股東信利再保險美國公司持股51%,信利保險公司SE持股49%。

成立伊始,信利保險的經營范圍包括財產損失保險、責任保險、信用保險、保證保險等財產保險業(yè)務;短期健康保險、意外傷害保險,以及上述業(yè)務的再保險業(yè)務。

直至2017年初,由于業(yè)務規(guī)模難以打開,業(yè)務獲取成本居高不下,同時綜合賠付率也處在偏高水平,綜合效益低,信利保險宣布全面退出中國直保業(yè)務,著手為轉型再保險業(yè)務做準備。

彼時,信利保險已經展業(yè)6年,梳理其6年間的營業(yè)情況,保費收入長期徘徊于4千萬上下,難以突破。并且,除了2013年實現(xiàn)凈利潤638.84萬元,其余5年間均為虧損狀態(tài)。

信利保險盈利情況 數(shù)據(jù)來源:信利保險年報 (單位:萬元)

宣布轉型后,信利保險2017年至2019年的保險業(yè)務收入逐漸下滑,虧損也逐漸縮小。而最新的今年一季度償付能力報告中,保險業(yè)務收入一項已降至0元。

對于獲批變更為再保險公司后的遺留直保業(yè)務,信利保險相關負責人告訴中國網(wǎng)財經記者,此前由信利保險承保的保單,將由信利再中國承繼履行保險保障責任,轉型后的信利再中國將確保有關服務不受影響。

另外,著手轉型再保險后,信利保險還同步推進人才、資金“雙引進”。

2018年3月2日,信利保險獲批將注冊資本金由2億元增至2.65821億元,股東信利再保險美國公司與信利保險公司SE分別出資510萬美元與490萬美元;同年8月27日,來自佳達再保險經紀有限公司的高管薛菲任職信利保險總經理的任職資格獲得監(jiān)管核準批復,信利保險又獲得了這位在再保險領域有豐富經驗的大將“加持”。

除此之外,國際保險集團安盛集團在2018年9月完成了對信利保險股東,即信利集團的收購,成為信利保險最終母公司。

值得注意的是,除了信利再中國,國內市場已有12家再保險公司,其中5家為中資公司,7家是具有外資基因的再保險公司。而相比之下,信利再中國的公司規(guī)模就顯得有些小了,且其中不乏很早就深耕于中國市場的公司,“半路出家”的信利保險如何在一眾“大家伙”中打開自己的市場,是轉型后首要面對的難題。

而信利保險相關負責人就這一問題向中國網(wǎng)財經記者表示出了十足的信心,其背后的安盛集團則是他信心十足的底氣,他表示,“安盛信利再在中國已深耕多年,和中國的再保險分出人和經紀人保持這長期良好的合作關系。在獲得境內再保險法人牌照以后,我們將更加貼近我們的客戶和渠道。結合我們對本地市場的了解,具有全球視野的核保經驗以及安盛集團的財務實力支持,相信能夠在這個新的平臺上打造一個持續(xù)增長且有效益的業(yè)務組合。”

國務院發(fā)展研究中心保險研究室副主任朱俊生則指出,目前再保市場競爭激烈,以目前信利保險的資本金額來看競爭力相對比較有限,后期應有相應的動作跟上才能適應市場發(fā)展的需求。記者就是否有具體增資計劃向信利保險相關負責人采訪,沒有得到相關回復。

(記者 程宇楠)

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lián)系我們,我們立刻刪除。
新化月報網(wǎng)報料熱線:886 2395@qq.com

相關文章

你可能會喜歡

最近更新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