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年向企業讓利1.5萬億” “嚇趴”了銀行板塊

6月17日,國務院常務會議提及“推動金融系統全年向各類企業合理讓利1.5萬億元”,考慮銀行是向實體讓利的主力,而商業銀行2019年全年凈利潤為1.99萬億元,1.5萬億相當于全年利潤的75%,這一消息“嚇趴”了銀行板塊。昨日早盤,工商銀行、平安銀行開盤一度下跌近2%,招商銀行更是跌幅超過3%。已處于估值底部的銀行股,還要再探底?

并非利潤沖減

自2019年三季度LPR改革以來,政策持續強調以銀行為主的金融系統向實體經濟“讓利”,壓制銀行板塊估值。Wind數據顯示,截至6月17日收盤,36只A股上市銀行股中,僅寧波銀行、招商銀行、常熟銀行和紫金銀行尚未破凈,其余32只銀行股均已破凈。這也逼使6月16日晚間,南京銀行、鄭州銀行、長沙銀行三家上市銀行同時發布大股東增持公告。

不過,受1.5萬億讓利實體政策影響,昨日早盤招商銀行、工商銀行、平安銀行等股票繼續下探,整個板塊指數跌幅接近1%。

記者注意到,昨日多家券商出具研報。東吳證券分析師馬祥云表示,1.5萬億讓利目標并非對金融系統利潤的直接沖減,而是主要體現在營業收入中的利息收入、投資收益、中收等環節。在其看來,目前“金融讓利實體”最直接的路徑是銀行貸款利率下行。1年期LPR報價自改革以來已下行46BP,今年累計下行30BP,而一季度一般貸款平均利率降至5.48%,較2019年末下行26BP,“讓利”效果持續顯現。以央行披露的相關數據估算,5月末企業貸款余額規模約106萬億,假設平均貸款利率全年累計下行75BP,則估算讓利約8000億,這是“金融讓利實體”的主要部分。此外,企業債券發行利率下行、貼息等優惠貸款政策、中小企業延期還本付息延長至2021年3月末、銀行費用減免等措施也將推動銀行及非銀行金融機構讓利于實體企業。

值得一提的是,18日中國人民銀行行長易綱在第十二屆陸家嘴論壇發言中也指出,今年以來金融部門向企業讓利主要包括三塊:一是通過降低利率讓利;二是通過直達貨幣政策工具推動讓利;三是銀行減少收費讓利。預計金融系統通過以上三方面今年全年向企業讓利1.5萬億元。

浙商證券分析師邱冠華進一步稱,無需過度解讀1.5萬億讓利實體政策。監管強調“合理讓利”,監管可通過降準、定向工具乃至存款降息騰挪空間。

據了解,為切實做到市場主體實際融資成本明顯下降,央行18日早突然“降息”。6月18日,人民銀行以利率招標方式開展了1200億元逆回購操作。此次逆回購包含兩個期限品種——7天期和14天期。重要的是,14天期逆回購實現“降息”,中標利率下降20個BP至2.35%。不少分析預計,下周一出爐的最新LPR報價有望下調,進而推動貸款利率進一步下行。

信用風險可能上行

相當多圈內人士認為,“靴子落地,估值提升”。申萬宏源最新研報表示,較長一段時間以來,“銀行需要向實體讓利”的預期一直在投資者心中揮之不去,更關鍵的是,資本市場對于銀行讓利的幅度和方式均沒有明確預期和統一認識,對于銀行讓利程度的各種夸張預期在市場上廣為流傳,對銀行估值造成明顯壓制。如今讓利途徑和規模均已明確,該政策對估值的壓制效應預計將大幅弱化。

該券商認為,讓利途徑多種多樣,預計年底實現目標難度不大。此外,讓利手段均是銀行的營收科目,預計2020年全行業營收6.3萬億-6.8萬億元,1.5萬億讓利規模對銀行最終業績的實際影響微乎其微。考慮到當前A股銀行板塊估值已至歷史底部,堅定看好銀行板塊估值修復。

記者發現,昨日尾盤銀行板塊跌幅明顯收窄,中信銀行、浦發銀行、交通銀行甚至陽線報收。

不過,東吳證券分析師馬祥云也提醒,資產質量比利差更重要,下半年,銀行資產質量的信用風險上行可能造成不良率上升、信貸成本攀升,沖擊盈利增速,這也是央行研究局預判“銀行利潤增速可能下滑,不排除年內出現零增長或負增長的可能”的核心原因。

(記者 江芬芬)

關鍵詞: 銀行股
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系我們,我們立刻刪除。
新化月報網報料熱線:886 2395@qq.com

相關文章

你可能會喜歡

最近更新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