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設海南自貿港 推動形成全面對外開放新格局

6月1日,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海南自由貿易港建設總體方案》(以下簡稱《方案》),大量突破性的優惠政策引發關注,比如實行部分進口商品零關稅政策、減少跨境服務貿易限制、實行“極簡審批”投資制度、試點改革跨境證券投融資政策、加快金融業對內對外開放以及優化稅收政策安排等。而中共中央、國務院近期發布的《關于新時代加快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意見》早已釋放明確信號:聚焦貿易投資自由化便利化,穩步推進海南自由貿易港建設。

目前,由于自貿港有著更加特殊和寬松的政策,能帶來更多的投資和發展空間。因此,國內多個地區加快了爭取建立自貿港的步伐。其實,自貿港政策的本質在于中央政府讓渡中央海關稅收來刺激經濟和產業發展。一般經驗表明,這種做法對于刺激國際貿易很有效,讓渡中央稅收有助于積聚國際貿易量。

自貿港不只是一個有優惠的政策特區,還需要更多市場開放和軟服務措施與之配套。除了需要滿足許多“硬條件”之外,自貿港更要求有“軟服務”。以中國香港為例,香港沒有貿易保護,除對產品免關稅外,也不征收增值稅和消費稅。自貿港除了沒有關稅空間,還需要有相應的自由貿易政策體系。一般貨物不受進口配額或其他進口許可證規定所限。此外,在投資政策上實行完全的內外一視同仁,大部分投資項目不受管制,稅制簡單而且稅率低,能實現人員、貨物、資金、信息的自由流動。在金融服務方面,實行自由匯兌制度,本地資金和外國資金可自由進出,企業融資極為便利。

建設自貿港,對海南而言,挑戰是巨大的。目前海南發展仍然滯后于東部發達省份。東部沿海城市有廣闊腹地和內需市場,一項小的開放政策所產生的突破效應就很顯著,而海南這樣的“兩頭在外”的島嶼,就需要更大程度的開放舉措、更大力度的開放政策的支持,才能發揮島嶼經濟體的獨特優勢。更何況,從自貿試驗區到自貿港,海南的另外一個重要任務,是要形成自貿港的政策和制度體系。

為推動形成全面對外開放新格局,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方案》,在當前不利的國際環境下,無疑是一劑強心劑,通過大力度開放來創造投資熱點,擴展國內市場深度,為中國經濟恢復提供助力。在過去兩年間,為服務自貿區(港)的產業培育發展,海南已在制度創新上獲得眾多突破。截至2019年12月底,海南共出臺了六批71項制度創新項目,涉及行政管理體制改革、金融、產品交易等諸多領域,不乏“全國首創”。正如專家所言,全方位開放是未來中國經濟的新增長點。中國需要開放物質產品和服務業兩個市場。開放市場可從消費和供給上推動中國經濟增長。

藍圖已很清晰,當下的中國改革開放不再是以廉價資源環境、人力和財稅讓利為特征的“優惠型”改革開放,而是以放開市場、強化服務、強調公平、優化資源配置為主的“效率型”改革開放,并將致力于尋求更大的突破。海南建設自貿港,除了面積遠超世界現有的主要自貿港,并有中國廣闊的腹地作為支撐,可推動亞太經濟發展,更在于戰略定位,促使其發揮在“一帶一路”建設,尤其是在泛南海經濟合作中的中心樞紐作用。(記者 周子勛)

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系我們,我們立刻刪除。
新化月報網報料熱線:886 2395@qq.com

相關文章

你可能會喜歡

最近更新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