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情曝光后,引起了廣泛關注。當地玉商表示:該地的玉石飾物都是這樣很隨意地擺放銷售的,甚至價值50萬以上的“高檔貨”也這樣。有網友卻認為,“高檔品”如此隨意售賣,本身就有“引人犯錯”的嫌疑。且據媒體報道,事件發生時,該玉石店正在為商品換紙包,而玉鐲就擺在柜臺上。如此貴重的首飾沒有價簽、沒有托盤,未免太“掉價”了。店員在接受采訪時也表示,當被該女游客問到價格時,由于“行情不好”開的價并不高,“開了30萬”。足以說明這30萬是“信口開價”而非“明碼標價”。
其實對于玉器市場,所謂的價值爭論,本身就難有“公正”。玉石行業里有“黃金有價玉無價”的說法,在我看來,與其說是要突出玉石的珍貴,不如說是一種高明的宣傳策略——“無價”賣給誰?“主要是看眼緣”。這看起來神道道的邏輯,其實正說明了玉石行業的“無理”。
瑞麗作為國內主要的玉石集散地,在管理上應該更規范、更透明,售賣的商品應該分檔次進行歸類并明碼標價。“天價魚”“天價蝦”……很多糾紛的背后,幾乎都和商家沒有明碼標價有關。普通游客對當地不熟悉,旅行也只圖個開心,不可能處處如履薄冰小心翼翼,他們只會根據生活經驗去推斷。市場不規范不透明,類似糾紛依然會出現,只不過今天是“天價玉鐲”,明天是別的什么“天價”罷了。(武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