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資訊 關注 科技 財經 汽車 房產 圖片 時局 股票 導購 建材 手機版

連年賣房填虧空 搞有機農業咋就這么“敗家”?

來源:半月談網 發布時間:2017-05-31 14:35:36

連年賣房填虧空,搞有機農業咋就這么“敗家”?

—— 一位有機農業農場主的坎坷之路

  在山東鄒平縣君暉農場蔬菜大棚旁邊的簡易辦公室內,墻上掛的書法作品“利他”二字特別惹眼。農場主崔大有說,這是他進入有機農業圈子的初衷:生產最優質的農副產品供應他人。

  無奈的是,在經營有機農業的8年里,他已虧了近2000萬元,陸續賣掉北京、上海等地多處房產填補漏洞,至今仍不見起色。曾經在金融、房地產領域干得風生水起的崔大有感嘆:有機農業咋就成了“敗家”的產業?

 

  攜資下鄉 憧憬滿滿的有機農業

  在進入農業領域之前,崔大有無疑是眾人眼中的成功人士。1963年出生的他,上個世紀90年代在股市賺取第一桶金后就從國有單位離職,輾轉進入金融、房地產界,并最終做到上海一家上市公司的高層。

  2004年的一場大病讓崔大有意識到健康的重要性:“手術要全身麻醉,我躺在病床上下定決心,如果身體轉好,要做點健康產業,生產最好的農副產品。”

  在考察了幾年后,2009年,崔大有與人合伙流轉了位于鄒平城郊西董鎮的1000畝山坡地,山東君暉綠色有機循環農牧業有限公司成立。不久合伙人退出,崔大有正式成為一名農場主。

  園區的基礎環境相當好:比縣城的海拔要高出70多米,方圓10公里沒有污染企業;地下水在地面150米以下,水質較好;園區土壤在使用前閑置養地兩年……

  “我就是想做有機,不用化肥農藥,努力實現可循環、零排放的目標。”農場成立之初,崔大有便致力于推動高效生態循環農業:養豬等畜牧的糞便經過發酵處理后作為有機肥施用在蔬菜生產上,而園區的200多畝大田種玉米也是休一年種一年,種出的玉米被當作養豬等的飼料。此外,還設置了大型飼料倉庫、大型青儲池、儲存地窖,基本上形成了一個閉環鏈條。

  2011年12月,園區生產的33種蔬菜、瓜果、作物和豬、羊兩種禽畜產品獲得國家有機認證,葡萄、香椿進入有機認證轉換期間;2011年入圍第一批農業部畜禽標準化示范場名單……

  “實實在在的產品勝過各種認證。”崔大有把半月談記者帶到了一個西紅柿大棚,這個大棚自動化程度較高,自動卷簾、智能滴灌、溫度濕度一鍵控制等功能一應俱全。

  “這里的西紅柿雖然好吃,但也貴啊!”崔大有說,這里的西紅柿不算地租成本就要20元一公斤。“普通的西紅柿,一畝一茬要產1萬多公斤,這里的西紅柿只能產3000多公斤。”

  談起有機農業的實踐,崔大有如數家珍:這里的黑豬,生長周期是兩年,喂養的是不用化肥農藥種植的玉米做成的飼料;這里的羊,也都是散群喂養天然草;400只雞一天只產70個雞蛋,比一般雞少產三分之二……800多頭黑土豬、500多只羊、800多只雞,再加上近百名的職工……

  2011年,農場銷售額加上政府補貼在600萬元以上,實現了盈利。崔大有更是躊躇滿志了。

  市場遇阻 賣不出去的有機產品

  當崔大有自感有機產業走上正軌,準備大干一場的時候,2012年底中央出臺了八項規定。“原來的單位客戶紛紛取消了團購蔬菜和肉品,農場年銷售額從四五百萬元一下降到幾十萬元。”崔大有說。

  半月談記者了解到,崔大有一開始的銷售渠道是機關事業單位、國企、銀行等單位的團購和福利,政策調整后特供市場繁榮不再,君暉農場進入到真正的市場競爭中。

  他曾絞盡腦汁嘗試過多種方式銷售,但都接連鎩羽而歸。

  試圖在大超市銷售時,他被告知需要設立專門的獨有柜臺,且成本高回款慢,自己還沒有定價權,雜七雜八的費用也多,做了一段時間后只能放棄。

  崔大有接著琢磨去做社區體驗店。“設了幾個小區做試點,一個小區一天也就能賣100公斤菜,價格還賣不上去,除去工錢、房子租金每天還得賠錢。”

  崔大有后來尋思直接走電商渠道銷售,“事實證明,至少現在這也是一條難以走通的渠道”。他舉例說,一箱5公斤價值80元的菜,送到北京的物流成本就60多元。

  君暉農場也曾和濟南、淄博等地的知名酒店、飯店合作。“他們用了幾次我們的菜,覺得確實好,但因成本太高就不用了。”崔大有苦笑著說。

  崔大有反復強調,優質優價之所以難以實現,是市場上以次充好、魚龍混雜的太多。“一塊地注冊了一個有機牌子,但賣了100塊地的菜,或者直接收了別人的菜當自己的賣。”

  崔大有說,賣不了的菜尤其是葉菜類的,只能打碎了喂豬、羊、雞等。2016年,這部分菜占到總產量的五分之二。“這樣更算是有機了,養出來的豬、羊肉都好吃,因為吃的都是好蔬菜。”崔大有自嘲說。

  但這種“有機”禽肉產品在市場上也遭遇著蔬菜一樣的命運。崔大有說,當前園區主要的銷售收入來自北京、濟南、淄博等地的會員消費,每年的銷售額50萬左右,與每年300萬元的基本運營成本差得太遠。

  步履維艱 賣房苦撐的有機事業

  幾年前生意急轉直下后,為維持園區的正常運營,崔大有先后將北京、上海、濟南的多處房產賣掉維持。“這些房子要是不賣,這幾輪漲價,也能賺個幾百萬甚至上千萬了。”

  依靠賣房維持的有機農業路能走多遠?崔大有說,每年園區的運營費用300萬元左右:土地租金190萬元,工人工資70萬元,設施維護、維修20萬元,運營費用20萬元。有機認證根據產品多少需要十幾萬乃至幾十萬元的費用。

  農場里,空空當當的豬圈、破敗的雞舍似乎也在訴說著這里最初的“輝煌”。崔大有說,園區多的時候豬有700多頭,現在只有30多頭;羊從500只下降到200只;雞從800多只下降到200只,園區的工人也從近百人下降到20人。

  崔大有期待國家加強有機行業檢測、監管,以此來“增強消費者對有機農產品的了解和信任”。崔大有說,有著良好愿景的君暉農業努力做到“利他”,但如今,他能否堅持下去還是未知數。

  “積蓄還能堅持幾年,等實在干不下去的時候再說吧!”看著已經空了一半多的豬舍,崔大有悻悻地對半月談記者說。(半月談記者 趙新兵 張志龍)

  記者手記

  做有機農業,如何“利他”又“利己”?

  在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大背景下,君暉農場的有機農業之路,還不能由此斷定成敗,但帶來的反思彌足珍貴。

  崔大有的有機農業實踐經歷無疑是社會資本進入農業的典型案例。這兩年,社會資本進入農業帶有盲目性的不少,崔大有考察了相當長的時間,但仍舊沒有料到會遭遇如此困難。在崔大有的有機農業實踐中,銷售、物流、認證、管理等環節難題層出不窮。社會資本進入農業面臨的多重風險他都曾遇到。

  和很多其他從事有機農業的主體一樣,君暉農場是產業化、公司化運營。一旦如此運營,就要嚴格計算地租、勞動力、管理成本等各項成本,通過各環節嚴格的成本控制,不斷降低成本。同時其涉及的產業太多,種養結合、生態循環,多元化經營勢必較為分散。

  而有機農業面臨的最大的問題,就是銷售環節。縱觀君暉農場,曾經嘗試過超市專柜、社區體驗、電商銷售等多種方式,但終因冷鏈、物流、房租等各種問題而止步。很多經營者覺得周圍人對優質蔬果的需求旺盛,就以為生產出來的東西即使再貴也有市場。事實上,由于價格和信任的問題,有機產品的推廣需要很高的成本和很長的時間,尤其在創立品牌上,要聚合對接高端消費群體,需摒棄功利,十年磨一劍。

  市場監管缺位也讓誠實經營者吃虧,以次充好的產品進入市場,擾亂了正常秩序,必須進一步嚴格監管。

  此外,農業是跟植物的生命打交道,這個特點決定了農業生產管理需要靈活和精細,工廠化思維的管理方式未必管用。農業經營的基本特征就是投入大、周期長、回報慢、風險大,崔大有雖然有準備,但沒有預料到困難的程度,有點準備不足。

  在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春風吹拂下,化肥農藥零增長乃至負增長等綠色發展理念慢慢深入人心,有機農業成為引人關注的“利他”產業,但在有機農業的發展上,如何找到一個“利他”又“利己”的平衡點,讓其真正成為農業發展新動能,還有不少難題有待破解。

責任編輯:FG003


 

網站首頁 | 關于我們 | 免責聲明 | 聯系我們
 

新化月報網-記錄中國、解讀天下!所有文章、評論、信息、數據僅供參考,使用前請核實,風險自負。
 

Copyright 2013-2017 新化月報網 版權所有 滬ICP備16044039號-54
 

QQ聯絡:183 291 366     www.qygsc.cn    All Rights Reserved  

 

聯系網站:lianxiwangzhan5@foxmall.net.cn      違法信息舉報郵箱:jubao@123777.net.cn




 

page contents